欧洲精美的金银器、鼻烟盒、袖珍肖像画
和微型马赛克等艺术品,
与颐和园博物馆馆藏的中国银器、玉器、
珐琅器、瓷器等工艺精品......
现在,您都可以到颐和园博物馆大饱眼福!
近日,“绝艺交辉——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
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
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
颐和园博物馆。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此次展览聚焦十六至二十世纪的
中欧工艺文化与艺术主题,
是一场具有国际历史视野
和跨文化对话的艺术盛宴。
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指导的“绝艺交辉——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 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
走进展览现场,
在蓝、红、黄
三种主视觉颜色的映衬下,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
中欧艺术精品熠熠生辉。
“选取当时最能代表欧洲贵族的
蓝色天鹅绒色
以及中国皇室最常用的红、黄两色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色调,
寓意着中欧艺术精品的联袂展出,
为观众呈现一场
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
中欧工艺文化对话与交流的
视觉盛宴,
这也是展览定名为‘绝艺交辉’的缘由。”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
颐和园博物馆馆长秦雷介绍说。
“绝艺交辉——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展览现场。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展览分为璀璨万象、精微入神、
镶嵌艺术和吉尔伯特夫妇的艺术收藏四个部分,
展出英国V&A馆藏88件(套)
和颐和园馆藏56件(套),
共计144件(套)文物。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拉法耶特瓶
赠予吉尔贝尔·杜·莫提耶,拉法耶特侯爵
(1757-1834年)
这件作品是法国政府为纪念拉法耶特侯爵订制的。拉法耶特侯爵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于法国贵族,曾志愿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乔治•华盛顿的副官和挚友,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拉法耶特瓶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下半部分为方形底座,四面主体部分的浅浮雕按逆时针方向以时间顺序描绘了拉法耶特侯爵事业生涯中的四个重要时刻。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
清 · 乾隆(1736-1795年)
清中期是清代玉器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颐和园所藏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为青玉质。玉质温润,工艺精湛。据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帝南巡至苏州,见开元寺所供佛钵,大为赞赏,后命良工仿制成玉钵,供于宫内佛堂中。玉钵腹部浮雕一周七尊佛像,其间镌刻每尊佛的佛号、佛谒。
腓特烈大帝鼻烟盒
德国·柏林(约1765年)
腓特烈二世 (1740-1786年在位)因挚爱鼻烟盒而闻名天下,据传他收藏的鼻烟盒多达三百余件。不论走到哪里,哪怕去战场他都带着这些鼻烟壶。这件鼻烟盒是腓特烈二世存世的二十六件藏品之一,由腓特烈大帝直接下旨制作,他可能也参与设计了这件鼻烟盒,尺寸较大,以钻石镶嵌,用其珍藏的绿玉髓(苹果绿的石头)制成。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实际上是嵌在彩色箔金衬背上的钻石。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铜胎画珐琅缠枝番莲蝠纹瓜楞形捧盒
清(1636-1912年)
中国艺术品方面则以珐琅工艺为代表,画珐琅工艺于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早期从欧洲传入中国,颐和园所藏铜胎画珐琅缠枝番莲蝠纹瓜楞形捧盒,通体以粉色珐琅釉为地,盖顶部彩绘莲花,四周环绕以蝙蝠;器身与器盖的莲瓣内,彩绘黄色蝙蝠,以缠枝番莲环绕;器内书红彩团寿,寓意福寿吉祥。
鸽子与盛装农民
意大利·罗马(约1870年)
微型马赛克是一项源于意大利古老而精细的传统手工艺,因其技艺精湛,色彩绚丽,风靡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西方上层社会,深得欧洲各国贵族阶层的喜爱。微型马赛克主要镶嵌于装饰品、家具、首饰、盒匣等艺术品中,运用玻璃和玉石两种工艺制作而成。展品中常有同一主题或图案但以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以此展现马赛克镶嵌工艺的多样性。
白玉木柄百宝嵌福寿八宝纹如意
清·乾隆(1736-1795年)
中国镶嵌工艺作品则以白玉木柄百宝嵌福寿八宝纹如意为代表。如意首、尾白玉质,中间为木柄。首为云头形,尾为斧形,上有彩石嵌寿桃、蝙蝠纹;中间木柄彩石嵌饰佛教八宝:盖、鱼、罐、花、螺、伞、肠、轮。该器造型精美,做工精细,装饰华丽,寓意吉祥。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赵古山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2021年是中英建交50周年,为赓续中英文化交流传统,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历时两年筹备,相向而行,协力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诸多挑战和困难,甄选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馆藏90件(套)精品首次赴亚洲巡展。展览入境巡展以来,我们与疫情打了多次遭遇战和阻击战,运用科技手段,借助线上云展览、线上云直播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观众触达面大大提升,提高展览的影响力。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颐和园博物馆馆长 秦雷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本次展览是颐和园博物馆今年引进的第一个国际大展。通过对原展览内容的拓展,大大提升了展览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含量,赋予了该展览以十六至二十世纪顶级的中欧工艺艺术和审美文化之间的比较与对话、品质与深度,给观众以更广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与文化启示,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践行和落实。“东土西海,心理攸同;绝艺交辉,美美与共”,这些艺术品既有不同的物理特质、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工艺艺术等特点,同时也有它相同的地方。例如像欧洲的艺术器物上会镶嵌瓷器以及出现东方元素的纹饰,而中国清代时期的银器从它的功能和器型上也汲取了一些西方的元素。希望这一东西方工艺精品交相辉映的展览,对广大游客加深对文明交流互鉴意义的理解发挥积极的启示作用。
据了解,本次展览
自2021年9月在国内开始巡展,
预计为期两年,
接下来还将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地展出。
“本次展览中的展品
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
讲述着漫漫历史长河中
你影响着我、我丰富着你的传奇故事。”
赵古山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7月1日。
撰文 | 周晨亮
摄影 | 马悦、张也
编辑 | 王伊奕
校对 | 袁梦
值班审校 | 黄丽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