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
古代计时,一天分12时辰,在日晷上是十二个大区,指针的影子处于哪个区,就表明当时是那个时辰。
但一个时辰有如今两小时之久,不够精确,于是在时辰内继续细分,每个时辰分【时初】【时正】两部分,各分四个部分,分别叫做【初刻】【正刻】,所以一个时辰工分八刻,相对较为精确。
午时三刻是指午时的正时正刻,也就是【时正】段里的第三个【正刻】,即12点45分。
有人说11点45分才是午时三刻,不对的,那个钟点叫【午初三刻】。
从明代起,朝廷基本确定午时三刻是斩杀囚犯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被杀的囚犯阴魂收到的压制最大,不至于作乱。
在北京这个地区,12点45分,太阳高度角已经偏西,不是最大了,为什么说阳气最盛呢?
因为北京和西安有经度差异,北京是东经116度43分,西安是东经108度54分,两地相差将近45分钟,北京12点45分的时候,西安是整12点,日晷起源于西周,都城镐京就在西安市附近,黄帝陵也在陕西境内,所以算时间可以按各朝代都城为中心(如北京)方位测量,而讲到正午阳气最大的时候,要以西安市为准。因此明代以后各朝代都定都北京,杀囚犯的时辰就定为午时三刻了。
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古时一天为100刻,按24小时算,一刻就是14分24秒,二刻就是28分48秒,三刻就是43分12秒,故午时三刻是指现在的早上11:28′49〃――11:43′12〃之间,低于就是午时二刻,超过就是午时四刻。
子时23:30-01:29
丑时01:30-03:29
寅时03:30-05:29
卯时05:30-07:29
辰时07:30-09:29
巳时09:30-11:29
午时11:30-13:29
未时13:30-15:29
申时15:30-17:29
酉时17:30-19:29
戌时19:30-21:29
亥时21:30-23:29
午时三刻是中午12点到12点15分
开元以前一般采用类似于“午三刻”的说法,开元以后一般采用类似于“午初三刻”或“午正三刻”的说法。
午时三刻,基本上应当参照九点三十,理解成“午时后第三刻”,即:12:00:00+0:14:24×3=12:43:12,也就是当地平太阳时12:43:12,若为北京,则需要在北京时间之上加16分钟,也就是北京时间约下午一点。
另外,「午时三刻」这类说法并非民用时间表述,写小说的人也无法接触到精确的计时工具,只能通过日影正南确定为「午」,通过监斩台的燃香大致确定为「午时三刻」。
实际上明清(嘉靖以后)斩刑行刑时间为秋后、过午(12:00)行刑、务必在未时(14:00)前毕事。大致是午时开始,验明正身等程序大约需要三刻的时间,监斩官并不会喊「午时三刻已到」
午时三刻,适用百刻制改为96刻制,往前探讨,意义不大。毕竟最初的十二时辰,还不是均分的,等到均分时,百刻制,也还是有余数的。
每个时辰就有八刻,可分时初,时正,各四刻。
午时三刻,它对应的是:午这个时辰,八刻之中的三刻。否则它就应叫做午初三刻,或者午正三刻。不过这里,午时三刻就和午初三刻重叠了。
判断为午初三刻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小说里描写的时间,杀人选在阳气最盛,做不得鬼的时间。
晋书里写道,刻漏之法,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
虽然一天自子夜开始,但96刻的校准点,在午正,也就是太阳最高点。
拿北京为例,北京时间12点正,太阳最高点,是在东经120度上,而北京城,则在东经116度上,差了4度,所以北京城的太阳最高点,大约是12点16分。
当年的钦天监,可不认得格林威治时间,北京城的午正,只会定在这个时间点上。它的前一刻,午初三刻,就是12点01分。
小说里的杀人时间,就应在此时。
杀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午时三刻,到结束,恰好应在午正,阳气最盛的时间,魂飞魄散。
不管往东还是往西,这个时间,都是对应当地午正,再往前数一刻。
不过史书里,杀人可基本没选过这个吉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