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落后根源:体制存弊端 改革不彻底

adminadmin 热门赛事 2024-05-31 53 0

中国足球落后根源:体制存弊端 改革不彻底

>>>>>>进入论坛

>>>>>>进入足球

>>>>>>进入中超专题

北京奥运会上,国奥队输球又输人。

  中国足球1992年就踏上了职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军和探路者。但16年过去了,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反而每况愈下,另外,职业联赛中假球、黑哨、赌球等丑闻不断,联赛形象越来越差,球迷数量大幅萎缩,后备人才培养乏力,许多俱乐部难以为继。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足球沦落到如此境地,并不是因为职业化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职业化改革不彻底、改革半途而废所致,其中,管理体制的弊端是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主因。

  运动成绩与社会形象皆最差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是在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992年在北京红山口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决定把足球推向社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推进各级足球协会实体化建设,对足球运动实行协会化管理;其次是建设职业足球俱乐部,走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经过两年筹备,“中国足球甲A联赛”于1994年问世,开启了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先河。

  但十几年之后,中国足球在职业联赛、国家队成绩和青少年培养这三个最能反映一个国家足球整体水平的方面都出现严重滑坡。特别是今年,北京奥运会上,未能小组出线的男足国奥队输球又输人,女足则未能进入四强;男足国家队连续第二次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未能进入十强赛;10月初进行的亚洲少年锦标赛上,历史上曾两次夺冠的中国队未能晋级8强,创造10年来的最差战绩。11月初,中国青年队在亚青赛上战绩不佳,无缘明年的世青赛。“四大皆空”导致人们不满和问责。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经营惨淡。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

  2007年进行的《中超联赛观众足球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显示,中国足球球迷不少,但中超球迷很少,比赛水平不高、黑哨假球多、场外丑闻多是影响民众不爱观看中超赛事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足球青少年后备力量在急剧萎缩。中国足协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注册青少年足球的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降到18万人,目前数据库中只有3万多人。2000年前后,全国有足球学校400多所,目前仅剩70多所,且普遍经营困难。同时,青少年足球人才质量也不断下降,各地球队出现选材难。

  错不在改革,错在改革不彻底

  中国足球的尴尬现状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非议,甚至有人对职业化改革本身提出质疑。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足球当初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并没有错,目前面临的问题只能靠继续推进改革去解决,而绝不能回到以前的专业体制上去,否则,十多年来改革积累的经验就会付之东流。

  已故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主导者之一、中国足球界元老马克坚不久前曾表示:“足球改革的方向没错,不改革,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