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这个角度就不要提了,法国在世界杯拿冠军,在奥运会拿金牌也没怎么改变他们举白旗的形象……
当然上面算是调侃,但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今天,中国拿了再多奖牌,被他们媒体用春秋笔法、“死亡滤镜”一搞,也提升不了什么形象。
中国运动员是不是中国公民?中国公民的利益算不算国家利益?
假如奥运会是劳民伤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要参加奥运会?
要我说,你得写信到奥委会,叫他们别办了。
金牌对某些国家很重要,我们拿不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某些国家拿不到
不拿金牌,他们就会消遣你编排你,你还无话可说,拿了金牌,他们一样消遣你编排你,你可以反手一个大嘴巴子,你也配?人类就是这么无聊,这种无聊就是昂撒们制造的,咱得陪着玩。
金牌的影响作用需要分阶段谈。就近几届奥运会来说,总体来说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带动细分体育领域的竞技水平。比如这次奥运会刘诗颖女子标枪夺冠,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标枪项目在国内的曝光度,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了解标枪,送孩子去练标枪。但是鉴于标枪项目在整个体育领域相对冷门,这个影响可能不会这么大。设想下,如果男足、男篮、男排夺冠,带来的项目影响力肯定是巨大的,可预见的会在短时间内促进该项目的发展。
二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全民体育运动。这一点和第一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奥运冠军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热门项目的影响。比如多几个击剑冠军,全国各大城市可能因为奥运冠军的代言等更方面效应增加很多击剑训练馆,许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可以去体验,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愿意体验的人越多,就会增加更多感兴趣的人,群众基础好了,这个项目以后也更容易出成绩。
三是对于冷门体育项目有更加正确客观的认知。东京奥运会上有个最好的例子,81公斤男子举重冠军吕小军,好多人都是通过这位37岁的奥运冠军了解到,原来我们国家的举重冠军这么被国内外健身爱好者喜爱追捧,军神在外媒因为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身材成果,被称为“绝世美人”。并不是国内之前媒体和公知所说的我们国家的举重运动员都是被压迫身体,一身伤病,退役后生活如何如何悲惨,把个人运动员的个例当做全部进行批判。搞得之前我们这些为国争光的举重奥运冠军,民众在日常讨论中都有点扭扭捏捏的。相信通过吕小军等举重奥运冠军,普通民众对于举重这个项目会有更加理性可观的认识。
四是国家软实力的逐步提升。可能很多人说国外没多少人关注奥运会,外媒都是抹黑我们的。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装聋自己就不说话。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多的不说,全世界打乒乓球的,多数喜欢或了解马龙吧,打羽毛球的,没人不了解林丹吧,相应的体育爱好者对于运动员的国家也会增加了解。我记得中学的时候看NBA,为了熟悉各支球队,基本上学习了美国地图,球队的所在州还有城市都能倒背如流,比如印第安纳比行者、密尔沃基雄鹿,相信如果不是因为NBA的原因,我应该没有兴趣了解密尔沃基是什么鬼,在什么地方。期待的是我们的奥运冠军也能在国外代表我们的国家,达到文化输出的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包括两层递进关系,首先是奥运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是中国的特殊性。(不包括举办奥运)
1.奥运精神虽然是和平友谊,但对建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意义重大,每个国家的金牌选手都是民主英雄。
对中国而言,参加奥运和改革开放基本是同步的,四十年的开放请进来走出去,在一度外面的月亮都似乎更圆的时候,是奥运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国人能行,这个大家都能感受到,不需要过多解释;
2.奥运虽然去政治化,但从来都是政治舞台,冷战结束才迎来了没有抵制的一段好时光,但随着中美竞争的新格局形成,抵制的声音又开始出现了。
对中国而言,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从抵制到正式参加,以及本届中国台北夺金又掀起的名称、旗帜和颁奖曲热议,中国代表队的参赛史一直都是一部政治主权史。
同时奥运也是一种民间外交手段,世界运动员齐聚一堂,区别于政府间的官方外交形式和著名的乒乓外交,通过每一个活生生的远动员,通过全世界的电视机,将全球各国百姓也链接进来。刘国梁这次的赛前动员讲的好啊,金牌对于国球来说更是一份站上领奖台去展示形象的责任,而邀请叙利亚小球手来华训练更是如此。
3.奥林匹克口号大家都知道:更高更快更强(新加的更团结先不说)。这个已经成为一种圣洁的人类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深入和烙印在每个人的认识里,不论性别、民族、国籍。金牌背后的故事蕴藏着最宝贵的品质,鼓舞和引领着每个人,这是奥运会经久不衰让全世界着迷的根本原因。
那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每块金牌也都在鼓舞着每个国人,去奋斗、去挑战和超越自我,去奉献、去建设和回报祖国。
以上,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著名跨国史学者、中西比较研究专家徐国琦教授的著作《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英文版是08北京奥运前在哈佛出的,中文版是疫情前为了22北京冬奥出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